相比占地面积80万平方米、规模约等于112个足球场的成都大运村,位于中心地带的警务工作站,更像是一块拼图,填充着村子最细微的单元。

从7月22日大运村开村那天起,警务工作站的安全保障服务就按下启动键,但其实,它的运转还要追溯到更早之前:工作站提前一个月入驻大运村,负责安保工作的王泳走遍了村里的每一条道路,所有的细节都被他熟记于心;“翻译能手”王珂在几十次培训和模拟场景中不断延伸、换位思考,结合自身技能,呈现亲和力和专业度……

融入村子


【资料图】

一张“活地图”里的经验清单

7月25日,成都大运村内高温热浪扑面而来,穿过一条平整的步道,警务工作站浮现在眼前,与其他建筑相比,它的样貌并不突出,但就在这300平方米的空间内,安保范围将覆盖80万平方米。

早在今年6月,虽然运动员还没入村、大运会还未开赛,警务工作站便已提前设置在成都大运村内。

麻雀虽小但五脏六腑俱全。这个使用面积约300平方米的空间里,接警大厅、纠纷调解室、民警备勤室应有尽有,还配备执法记录仪采集终端、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多语言翻译机、制式电动警车、制式警务平衡车等设施设备。

“安保工作只有0分和100分,没有99分。”在大运村现场安保指挥部办公室负责人王泳看来,安全感的营造从来都是从细微之处开始切入。他有着这样一份“清单”:整个大运村分为四个区域,运行区、居住区、国际区和交通区,村内有10栋公寓、2个运动员餐厅和多少服务保障设施……

“核心圈层多少米,周边控制圈多少米,结合成年人平常的步行速度,道路有多长多宽,掌握一定的数据,才能提前制订安保方案和措施。”数据背后,王泳和团队在前期就与安保指挥部团队共同牵头制订相关现场安保方案和预案33个,建立方案体系、组织开展演练11次,建立《突发案事件应对处置基本预案》,围绕自然灾害、通信、交通、应急疏散、无人机“黑飞”等情形,补充完善7类子预案。

33人x24小时

揭秘“守护者”们的工作日常

警务工作站工作人员王珂曾有过世警会执委译员和运动项目协调工作的经验,因此很多通用型问题,例如安全保障服务工作需要具备的要素,对她而言并不难作答。在她看来,大运村警务工作站的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语言功底和外在形象,还需要在涉外事件处置、境外人员证件及实务等方面,有着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应变能力,“如果不能共情,不能仔细倾听,也许就没法感同身受。”

“警务工作站的工作人员中,16人外语功底扎实,其中一人达到了某个外语语种考级的最高级别。”相关负责人说,首批入驻警务工作站的33人,由17名警务工作经验丰富的民警和16名外语语言能力突出的青年民警组成,配备有多语言交互式翻译机和多部手持式翻译机,除了24小时值守,提供咨询、求助等服务外,他们还会不定时开展巡逻工作。

实际上,为了服务好大运会,警务工作站的工作人员提前几个月就入驻大运村,了解村内交通、食宿、商业、医疗等运行情况,参与执法执勤等相关培训30余次,排查风险点,掌握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

记者 宋潇

(来源:华西都市报)

推荐内容